跳转到内容

尚书 (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虞夏書
元刻本金履祥尚書表注》第一页

尚書》,原稱為《》,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編[1],內容以上古及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佈告的講話記錄為主[2][3]。《尚書》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文風質樸。不過對後人來說,由於年代極其久遠,其用語「詰屈聱牙」,頗為難讀[4][5]

《尚書》早於儒家出現,本與儒家無關,但後世儒家將其追認為儒家經典,並列入十三經之一,為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6][7],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經書的地位[8]。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

南宋太学石经《尚书》,藏于杭州孔庙(杭州碑林)

《尚書》的成書、整理、流傳過程頗為複雜,歷史上出現過多個書寫字體、篇卷構成、具體內容不同的版本;部份曾經由帝王朝廷組織學者整理、校勘,頒佈“定本”。今本的主體,部份至遲出現于東晉;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作“偽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9]

釋名

[编辑]
  • 以尚書為「天書」,出自天界之書,此說出自緯書
    • 《尚書正義》引鄭玄語:「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曰《尚書》。」
    • 史通·六家篇》引《書緯·璿璣鈐》:「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如天行也。」
  • 以尚書為「君上之書」,君王發言,由史官記載下來。
    • 論衡·正說篇》:「(尚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須頌篇》:「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
    • 史通·內篇·卷一》引王肅:「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也。」
  • 以尚書為「上古之書」,上古久遠之書。
    • 《尚書正義》:「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
    • 論衡·正說篇》:「《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
    • 經典釋文·敘錄》:「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 《春秋說題辭》:「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遺書也。」(《初學記》二十一、《太平御覽》六百九)

程元敏認為「書」字泛言圖書。尚書之「書」,則指朝廷詔令,即公文書。尚書原本只稱為《書》,向伏生學習《書經》的歐陽生家,以其為上古之書,取「尚」字上古、久遠之義,而稱名為《尚書》[10]

历史源流

[编辑]

《尚书》本是上古档案资料的汇编,孔颖达说:“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11]马融说: “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12]

「尚書」最早只被稱為「書」,而「尚書」之「尚」最早见于《墨子》:“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13]。此時所指《尚書》也包含上古史的意思,“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之《尚書》。”[14]。在漢代人的理解,古代天子諸侯,有事必祭告于宗廟。左右有二史,一記言,一記動(或作「事」),記行動者為《春秋》,記言詞者為《尚書》,《尚書》就是史官所記的君王言詞輯錄成書[15][16]

緯書》記載古代《尚書》凡3240篇,至孔子刪定為120篇[17],遂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尚書》又稱《書經》,為五經之一。《尚書》又分成古文《尚书》與今文《尚書》,西汉末劉歆欲建逸《禮》、古文《尚書》及《左氏春秋》於學官,產生今古文之争。古文学派日盛,作為官學的今文學派,其地位受到挑戰[18][19]。後來鄭玄混合家法,統一今古文經學,使今古文之爭漸趨平息。今古文之争至晚清時,因考據學風氣、提倡社會變革之理論需要、和政治紛爭的糾葛而再度興起。[20][21]

早期引文

[编辑]

据传孔子将《尚书》删改至百篇,《逸周书》可见一些被删者。[22] 不过,两部书早期的历史都很模糊。[23] 自孔子开始,诸子之书引《尚书》论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但当时似乎有多个不同版本。[24]

论语》有6处引用了未名的《尚书》。孔子常言,也用人物做例子,但他仍嫌周之前缺乏文献记载。 战国中晚期的《孟子》《墨子》《左传》等书中的引文越来越多,有的还带有了篇名,从中可见作者偏爱书、书等,不过现在一般认为它们成于战国。 目前认为成文最早的篇目(主要属于周书,作于西周初)很少得到战国诸子的引用,可能是古文过于艰涩或价值观的陌生。[25] 引文实际上只有不到一半见于传世的《尚书》。[26] 孟子荀子等人虽然引《尚书》,但不将其全部视为真本,与汉朝对《尚书》的推崇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汉朝认为《尚书》编篡者是孔子。[27]

今文尚書

[编辑]
汉朝书经流传图
杜堇画《伏生授經圖》

按《汉书·艺文志》的说法,經過孔子整理编纂,形成了百篇《尚书》。[28]秦末兵祸大起,伏生流亡;待西漢建立,天下重新安定下来,他返回故鄉,发现所藏“亡数十篇”仅剩下29篇(緯書說28篇)[29]。之後朝廷派遣晁錯去聽伏生(當時已九十多歲)講授,以漢代當時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隸書來紀錄,所记录下来的本子就称為《今文尚書》[30]。另外,有河間女子獻《太誓》(《泰誓》)一篇,被併入伏生所傳之29篇中[31]

伏生将他对《尚书》的解释傳授給歐陽生歐陽和伯)與張生,張生將之傳授至歐陽高夏侯勝(大夏侯)、夏侯建(小夏侯),為今文尚書授受之三家。欧阳高将《盘庚》分3章,于是有30章《尚书》。漢武帝将《尚书》定为儒家五经之一,自此有“书经”之称。;設置五經博士,立歐陽氏為學官;漢宣帝石渠阁会议之後,三家皆立為學官。

東漢十四博士包括了歐陽氏、大小夏侯三家,如今均已亡佚失傳,今日可從熹平石經殘石與復原去推測歐陽氏本的面貌。

今文尚书的年代

[编辑]

今文《尚书》篇目成文的年代并不一定与所述事件同时,例如尧典、舜典直到春秋早期的事件。[32] 商书等6篇涉及晚商武丁之前的人物,早于大多数甲骨文。 另外,最早时期的篇目在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涵上最接近战国时期的古典著作。[33]

《周书》五诰的语言最古朴,语法和词汇都与西周早期金文十分相似。 大多数学者认为,其记录了周成王及叔父周公邵公的讲话,他们都是成王时(公元前11世纪末)的重要政治人物。[34][35]这部分内容深入揭示了当时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包括天命说等,解释了曾经贤明的夏朝如何变得腐败、被更贤明的商朝取代,商朝又经历类似的循环被周取代,等等。[36] 《梓材》《多士》《無逸》《多方》等篇目成文较晚,可能在西周晚期。[35] 少数学者指出了诰与西周金文的语言差异,认为这些篇章都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拟古产物。[37][38]

涉及晚商与周伐商的篇章所用古语较少,据传是春秋人仿照早期文本所写,时人对政治重新产生了兴趣,但王朝却日益衰落。[35][39] 周书的最后几篇,成文也在相近的时期。[40] 《高宗肜日》只有82字,其解释在西汉注疏中已有争议。 倪德卫指出,这章标题与安阳甲骨文的公式相似,认为这章是武丁庶系后裔在公元前1140年之后的晚商时期所写。[41]

《盘庚》(后分3章)在风格上似乎介于此组和下一组之间,[42] 是《尚书》中最长的一篇,不寻常之处是使用了大量类比。[43]唐以来的学者注意到《盘庚》和周书五诰行文晦涩,佶屈聱牙。中国学者一般认为《盘庚》出自商代,周朝学者对词汇进行了大量编篡,因此语言风格异于商代甲金文。[44]

《虞书》与夏商过渡章节在语言上与战国中期的《孟子》等书非常接近,展现了理想化的统治。初期政治问题从属于道德和宇宙论,被认为是战国晚期哲学流派的产物。[39][42] 《禹贡》等篇章可能晚至秦朝[45][46]

古文尚書

[编辑]
7世纪《古文尚书》卷第六写本,为日本国宝,有平安时代的朱墨训点,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漢書·藝文志》提到:「《古文尚書》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恭)王孔子宅……而得《古文尚書》。」這批尚書以先秦蝌蚪文記載,難以解讀。後來孔安國取得這本子[47],與官方已有的《今文尚書》29篇對照,多出16篇[48],异文七百多处,是真正珍貴的先秦文獻。漢武帝時,孔安國的後代或學生將此本交給了官方[49]劉向稱之為「中古文」,史記中的孔安國本應該就是指這一版本。

《古文尚书》开始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传说刘向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整理在一起。汉平帝时,刘向之子刘歆对比了古文和今文区别之后,倾向古文,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论战。汉哀帝时,刘歆曾上书请求设立研究《尚书》的博士。东汉时,完整的孔安国本已失,杜林河西獲得了《古文尚书》之漆書1卷,这一古文本其篇数和今文尚书篇数相同皆29篇,但没有孔安国傳本所多出的16篇。東漢末年起,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家为漆書本作注積極提倡,学习者逐渐增多而在学术界逐渐取得优势。

西汉时还流传有一份百章本《尚书》的目录,《史记》提到许多章节,但未见引用。[50]

偽古文尚書

[编辑]

早時就有東萊張霸集結《左傳》等書,造《一百零二篇尚書》,事發張霸入獄,本書亡佚。

西晋永嘉之乱时《今文尚书》經文、注疏均失传,於是郑玄所注《古文尚書》流行。东晋元帝时,豫章太守梅頤自称得到失傳多時的孔安國《古文尚書》(後被稱為《偽孔傳》),[51]今文經又多了25篇《古文尚書》的篇目,以及自称是孔安国所撰《序》与《注》。隋代南朝經學流入北方,後这部《偽孔傳尚書》自此代替了郑玄注本,影響千餘年,而真正来自孔壁本的《古文尚书》(鄭注漆書本)最终完全失传。《尚书正义》(653)即基于《偽孔傳》,并见于《开成石经》(833-837),其中包含所有这些章节。

然而,自宋朝开始,朱熹吴棫等學者都对于梅献《偽孔傳》怀疑,到了明代中期梅鷟撰《尚書譜》《尚書考異》,系統性批判其可疑之處,找到了其中拼接文字的证据与来源,认为其是西晋皇甫谧结合《左传》《史记》等史料伪造的。清初黃宗羲亦舉其疑點,後阎若璩以三十年光陰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列舉128條證據,认定梅献《偽孔傳尚书》所多出的25篇,都是后世魏晉時代所伪作。現代已經斷定為偽造。

雖然多數人認為《偽古文尚書》並不是流傳自上古的《尚書》,但其中亦有部份較為優秀,如《五子之歌》中提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

廿五篇偽古文尚書列表
編號 篇名 所屬 性質
1 大禹謨 虞書 偽古文
2 五子之歌 夏書 偽古文
3 胤征 夏書 偽古文
4 仲虺之誥 商書 偽古文
5 湯誥 商書 偽古文
6 伊訓 商書 偽古文
7 太甲上 商書 偽古文
8 太甲中 商書 偽古文
9 太甲下 商書 偽古文
10 咸有一德 商書 偽古文
11 說命上 商書 偽古文
12 說命中 商書 偽古文
13 說命下 商書 偽古文
14 泰誓上 周書 偽古文
15 泰誓中 周書 偽古文
16 泰誓下 周書 偽古文
17 武成 周書 偽古文
18 旅獒 周書 偽古文
19 微子之命 周書 偽古文
20 蔡仲之命 周書 偽古文
21 周官 周書 偽古文
22 君陳 周書 偽古文
23 畢命 周書 偽古文
24 君牙 周書 偽古文
25 冏命 周書 偽古文

现代考古发现

[编辑]

1993至2008年间,湖北荆门的墓中陆续发现了有字简牍,为《尚书》考证提供了新线索,一般认为其作于战国晚期。

郭店楚简上博简文本引有一些前所未见的佚篇。[52][53]

清華簡

[编辑]

2008年7月,清華大學獲贈兩千餘戰國竹簡,是由校友趙偉國從香港購買捐贈給清華,經過專家鑒定,這批「清華簡」屬於戰國中晚期,距今大約2300—2400年左右,應出土於楚國境內。內中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焚書坑儒以前的寫本。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縢〉、〈祭公〉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例如《尚書》中的名篇〈傅說之命〉,即先秦文獻引用的〈說命〉,和傳世偽古文就並不相同。

清華簡中,目前整理出來,和《尚書》有關連的文獻有:

  • 古文尚書篇章:〈尹誥〉(〈咸有一德〉)、〈傅說之命〉三篇(疑為〈說命〉)、〈𫯺命〉(即〈攝命〉,疑傳世文獻誤寫為〈冏命〉、〈臩命〉)
  • 今文尚書篇章:〈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逸周書篇章:〈程寤〉、〈皇門〉、〈祭公〉、〈命訓〉
  • 類尚書文獻:〈尹至〉(可能是尚書序的〈疑至〉[54])、〈保訓〉、〈厚父〉、〈封許之命〉、〈成人〉[55]、〈四告〉(四篇「告」辭)

其中的〈厚父〉篇,孟子曾引用當中一段「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並明確提到這段話出於尚書。然而,偽古文尚書將之編入《周書》的〈泰誓〉[56]

秦家咀楚简

[编辑]

2023年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湖北省荆州市秦家咀墓地当中的M1093墓发现大量竹简,其中发现首篇较完整的《尚书·吕刑》。此前,在荆州夏家台战国楚简中首次出土《吕刑》,但残损较甚。传世本《墨子·尚贤中》、《礼记·缁衣》,上博简《缁衣》,以及考古发掘出土的荆门郭店简《缁衣》、荆州枣纸简《诗书之言》等篇中有摘引《吕刑》的文句。此次出土的秦家咀楚简《吕刑》对校勘传世本及探讨这篇著名文献在战国时期的文本传抄及思想影响等有重要意义[57]

主要内容

[编辑]

《尚书》屬於記言體,內容以言為主。记载的内容,上起,下至春秋时期秦穆公,包括了三代,除少数年代较晚的章节外,其他章节记录的都是君王或重臣的正式讲话。陳夢家尚書通論》第一章先秦引書篇統計《論語》、《孟子》、《左傳》、《國語》、《墨子》、《禮記》、《韓非子》、《荀子》、《呂氏春秋》等九本先秦經典引用尚書168處。《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體例

[编辑]

《尚书》每章都附有简短的序言,据传是孔子所写;还另有序言与评论,据传是孔安国所加。元朝理学家吴澄发明了另一种编排方式,只收《今文经》各章,将孔子所作的序编辑在一起,略去孔安国所作的序和评论。此外,有几章按古时分法分为多章。

北宋苏轼认为,可以单独列出针对商族的“周初八诰”,与传世《今文经》的“诰”不完全对应。 陈梦家(1911-1966)指出,诰与命相似,但后者常包括给受者的授予或赏赐。过常宝(2008)指出,“诰”字见于何尊与史[臣+舌]簋两件青铜器上,也见于《周礼·春官宗伯》的“六辞”。[58][需要解释]

《尚书》常见的“王若曰”也常见于西周金文,罕见于其他文献。这可能意味着,原始文献是准备好的演讲稿,由官员代表君王宣读。[59][60]

内容

[编辑]

《尚書》以古奥難讀著稱,其中“诰”体文献特别生涩难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往往都有多种解说,《汉书·儒林传》谓:“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像是“曰若稽古”僅四字,卻有多種解釋方式,據稱達三萬言[61]鄭玄解釋為“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王肅解为“顺考古道而行之”。都言之成理。因此韓愈稱:“周誥、殷盤,詰屈聱牙。”[62]司馬遷寫《史記》時,把《尚書》的原文翻譯了一遍,如《尚書·堯典》中有「欽若昊天」的話,《史记·五帝本纪》便寫為「敬順昊天」。[63]揚雄亦言:“昔之說《書》者序以百,……《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64]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尚書》所不能解者近半[65]

《虞书》记载中国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顾炎武《日知录》卷二:“窃疑古时有《尧典》无《舜典》,有《夏书》无《虞书》,而《尧典》亦《夏书》也。”《日知录集释》載孙氏志祖之言曰:“按《左传·文十八年》明云《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云云;安得谓之‘有《夏书》无《虞书》’乎?窃意古人盖以二典为《虞书》,《大禹谟》以下为《夏书》也。”《夏书》的《禹贡》记载了禹治水以后全国的地理面貌,歷代研究者極多,《甘誓》一篇已出现于战国時期《墨子》的著作中,《左传》中已出现过《虞书》。《周书》記載周朝的建國初年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周公本人的記載最多。

孟子曾說《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66]

歷代研究、註釋《尚書》的著作極多,梅鷟作《尚書考異》,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惠棟作《古文尚書考》都堪稱傳世之作。清代學者孫星衍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尚書今古文註疏》,是比較好的注本,孫星衍則表示“必多疏漏谬误之处”。近人曾運乾的《尚書正讀》和牟庭的《同文尚書》亦是不錯的讀本。顾颉刚及其弟子刘起釪的研究著作《尚书校释译论》是集大成之作。

篇目

[编辑]
今本 東漢本
(古文學,失傳)
西漢本
(今文學,失傳)
今本 東漢本
(古文學,失傳)
西漢本
(今文學,失傳)
今本 東漢本
(古文學,失傳)
西漢本
(今文學,失傳)
虞書 1 堯典 虞夏書 1 堯典 唐書 1 堯典 商書 21 說命 周書 41 洛誥 23 洛誥 19 雒誥
2 舜典 22 說命中 42 多士 24 多士 20 多士
3 大禹謨 23 說命下 43 無逸 25 無逸 21 毋劮
4 臯陶謨 2 臯陶謨 虞書 2 咎繇謨 24 高宗肜日 9 高宗肜日 7 高宗肜日 44 君奭 26 君奭 22 君奭
5 益稷 25 西伯戡黎 10 西伯戡黎 8 西伯堪飢 45 蔡仲之命
夏書 6 禹貢 3 禹貢 夏書 3 禹貢 26 微子 11 微子 9 微子 46 多方 27 多方 23 多方
7 甘誓 4 甘誓 4 甘誓 周書 27 泰誓 12 《太誓》三篇 10 大誓 47 立政 28 立政 24 立政
8 五子之歌 28 泰誓中 13 48 周官
9 胤征 29 泰誓下 14 49 君陳
商書 10 湯誓 商書 5 湯誓 商書 5 湯誓 30 牧誓 15 牧誓 11 坶誓 50 顧命 29 顧命 25 顧命
11 仲虺之誥 31 武成 51 康王之誥 30 康王之誥
12 湯誥 32 洪範 16 洪範 12 鴻範 52 畢命
13 伊訓 33 旅獒 53 君牙
14 太甲上 34 金縢 17 金縢 13 大誥 54 冏命
15 太甲中 35 大誥 18 大誥 14 金縢 55 呂刑 31 粊誓 26 甫刑
16 太甲下 36 微子之命 56 文侯之命 32 呂刑 27 文侯之命
17 咸有一德 37 康誥 19 康誥 15 康誥 57 費誓 33 文侯之命 28 鮮誓
18 盤庚上 6 《盤庚》三篇 6 般庚 38 酒誥 20 酒誥 16 酒誥 58 秦誓 34 秦誓 29 秦誓
19 盤庚中 7 39 梓材 21 梓材 17 梓材 書序 散於各篇之首 集於全書之末
20 盤庚下 8 40 召誥 22 召誥 18 召誥

篇名中的不同用字之間主要為通假關係,也有其他情況,甚至錯誤用字。如今本第五十七篇《費誓》、東漢本第三十一篇《粊誓》、西漢本第二十八篇《鮮誓》為同一篇;“鮮”、“粊”二字有通假關係,乃同一地名,“費”亦地名,兩地接近而并非一處,故篇名不應該寫成“費”。[67]

注疏

[编辑]
宋版《尚書正義》,藏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日语足利学校遺蹟図書館

相關參考論著資料

[编辑]

以下為尚書的相關參考論著資料:[68]

  • (偽)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
  • 蔡沈:《書集傳》
  • 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
  • 孫星衍:《古文尚書注疏》(只有28篇)
  • 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只有28篇,尚書語法與金文類似,要撰異解釋怪字)
  • 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
  • 于省吾:《尚書新證》(考古)
  • 陳夢家:《尚書通論》
  • 屈萬里:《尚書釋義》
  • 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分為校、釋、譯、論四部分)
  • 劉起釪:《尚書學史》

另見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荀子·勸學篇》:「故『書』者,政事之紀也」
  2. ^ 朱自清. 經典常談.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佈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說數,那記事的幾篇,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製作,應該分別的看。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後人便用「誓」、「誥」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話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並無定名,偶然有稱為「謨」的。這些辭有的是當代史官所記,有的是後代史官追記;當代史官也許根據新聞,後代史官便只能根據傳聞了。這些辭原來似乎只是說的話,並非寫出的文告;史官紀錄,意在存作檔案,備後來查考之用。 
  3. ^ 漢書·藝文志》:「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
    史通·六家篇》:「蓋《書》之所主,本於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話言於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
  4. ^ 钱穆.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尚书.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4). 
  5. ^ 國學英華 - 愛書堂.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6. ^ 卓素絹. 從 「亞當斯密問題」看先秦儒家思想對現代政治的啟示 (PDF). 止善. 2014 [2018-01-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4). 儒家重視六經,《尚書》即是六經中一本關於政治理念的重要經典,因此孔子對《尚書》中民本思想有所繼承,也有所闡發,甚至更明確的指出為政之道除了以人民為主體,為政者本身也要有德行,才能帶領民眾 
  7. ^ 成中英. 《尚書》的政治哲學:德化論的發展. 揚州大學學報.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尚書》設立了一種標準,它是古代政治的基礎,也是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礎,後來之孔孟乃至百家諸子,均或多或少受《尚書》重視天人之際之觀點的影響而各自發揮。 
  8. ^ 谢维扬. 谈汉代经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献传统形成的影响 (PDF). 「 中华经学 」 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2010 [2018-01-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1-22). 從現有的記載看,在整個戰國時期還看不出有任何特定的文獻或文獻組合在國家政治中擁有特別作用。……在中國古代真正有一批文獻在國家政治中佔據特殊地位是從漢代才開始的,而這同漢代經學的發展有關,具體地說是同漢代儒學五經博士的設立有關。 
  9. ^ 傅刚. 出土文献 给我们的启示: 以清华简 《 尚书 · 说命 》为例 (PDF). 文艺研究. [2018-02-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6). 清华简《说命》一文与伪《古文尚书》中的《说命》,的确有太大的不同,也正如整理者以及学术界的共识一样,认为清华简《说命》充分证明了伪古文的“伪”。笔者也非常同意清华简整理者以及学术界同仁的意见,这批简文的问世,大大地丰富了先秦文献,让我们在传世文献之外,又见到了许多从未著录过的文献,同时这批简也能够帮助我们印证许多文献的真伪。除此之外,我以为这批简的问世,还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先秦文献内容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传播方式下所表现的不同内容和形态。 
  10. ^ 程元敏. 尚書學史. 五南圖書. 2008: 24-28. 
  11. ^ 尚書序
  12. ^ 《尚書正義》卷一
  13. ^ 《墨子·明鬼下》 《明鬼下 - On Ghosts II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王充:《論衡·正說篇》
  15. ^ 《漢書·藝文志》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也有史料将左、右二字颠倒起来,即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禮記‧玉藻》稱“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文心雕龍·史傳》:“古者,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
  16. ^ 群書治要三六〇.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17. ^ 孔穎達尚書正義》引《緯書》謂“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
  18. ^ 皮锡瑞指出:“刘歆议立诸经,至汉末而诸经盛行,今文博士所传无一家存者。……既有郑君大师,又遭汉末丧乱,晋复不竟,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易》亡梁丘、施氏、高氏;《书》亡欧阳、大小夏侯;《齐诗》魏世已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孟、京、费《易》,亦无传人;《公》、《穀》虽在若亡。于是今文之传绝矣。”
  19. ^ 馬楠. 清華簡《大夫食禮》與《儀禮》再認識. 光明日報. 景帝末年,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壁中古文,有逸《書》十六篇,逸《禮》三十九篇。直到哀帝初年,劉歆欲建逸《禮》、古文《尚書》及《左氏春秋》於學官,指稱這“三事”。“三學”皆優於學官所傳:《尚書》二十九篇絕非完備,古文《尚書》篇目便多出十六篇,且簡冊完整,文字精善;左丘明親見孔子,論本事作傳,優於口傳的《公羊》《穀梁》。至於逸《禮》,劉歆稱“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儀禮》十七篇“則幽冥而莫知其原”,而多出的逸《禮》三十九篇“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顯然優於后倉就士禮推演的天子禮。 
  20. ^ 王俊義. 經學及晚清“經今、古文學分派說”之爭議. 史苑.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21. ^ 劉巍. 康有為、章太炎與晚清經今古文之爭.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22. ^ Allan (2012),第548–549, 551頁.
  23. ^ Allan (2012),第550頁.
  24. ^ Nylan (2001),第127頁.
  25. ^ Lewis (1999),第105–108頁.
  26. ^ Schaberg (2001),第78頁.
  27. ^ Nylan (2001),第127–128頁.
  28. ^ 秦始皇焚書时,秦朝博士伏生伏勝)将《尚书》偷偷藏于壁中。
  29. ^ 漢人一度把顧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與康王之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兩篇合而為一
  30. ^ 《今文尚書》之名,宋翔鳳尚書敘說》以為起於東晉;觀孔穎達《禮記正義》,只能確定說唐代已通行「今文尚書」之名矣。
  31. ^ 亦有認為伏生所出壁中之尚書為28篇,加上此太誓1篇後,方為29篇之說
  32. ^ Shaughnessy (1993),第377–380頁.
  33. ^ Nylan (2001),第133–135頁.
  34. ^ Shaughnessy (1999),第294頁.
  35. ^ 35.0 35.1 35.2 Nylan (2001),第133頁.
  36. ^ Shaughnessy (1999),第294–295頁.
  37. ^ Kern (2009),第146, 182–188頁.
  38. ^ Vogelsang (2002),第196–197頁.
  39. ^ 39.0 39.1 Lewis (1999),第105頁.
  40. ^ Shaughnessy (1993),第380頁.
  41. ^ Nivison (2018),第22–23, 27–28頁.
  42. ^ 42.0 42.1 Nylan (2001),第134頁.
  43. ^ Shih (2013),第818–819頁.
  44. ^ 範文瀾:“《盤庚》三篇是無可懷疑的商朝遺文(篇中可能有訓詁改字)”
  45. ^ Nylan (2001),第134, 158頁.
  46. ^ Shaughnessy (1993),第378頁.
  47. ^ 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提到孔氏家中有《古文尚書》,孔子11世孫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任官),逸書得十餘篇”。
  48. ^ 《漢書卷三十·志第十·藝文志》:“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9. ^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二》“予尝疑安国献《书》,遭巫蛊之难,计其年必高,与马迁所云蚤卒者不合。信《史记》蚤卒,则《汉书》之献《书》必非安国;信《汉书》献《书》,则《史记》之安国必非蚤卒。然马迁亲从安国游者也,记其生卒,必不误者也。窃意天汉后,安国死已久,或其家子孙献之,非必其身,而苦无明证。越数载,读荀悦《汉纪·成帝纪》云:『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武帝时,孔安国家献之。会巫蛊事,未列于学官。』于安国下增一「家」字,足补《汉书》之漏。”
  50. ^ Brooks (2011),第87頁.
  51. ^ 《尚书正义·尧典》引《晋书·皇甫谧传》云:“姑子外弟梁柳边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又引《晋书》云:“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字休预。预授天水梁柳,字洪季,即谧之外弟也。季授城阳臧曹,字彦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赜,字仲真,又为豫章内史,遂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
  52. ^ Liao (2001).
  53. ^ Shaughnessy (2006),第56–58頁.
  54. ^ 朱曉海. 〈尹至〉可能是百篇《尚書》中前所未見的一篇.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1). 
  55. ^ 李锐. 清华简第九册《成人》篇为《尚书》类文献说. 史学史研究. 2020 [202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56. ^ 清华简再现《尚书》佚篇. 中國教育報. 2014-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4). 
  57. ^ 比里耶秦简《九九表》还早一个世纪 湖北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战国楚简. 封面新闻. 2023-12-22 [2023-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58. ^ 论5尚书6诰体的文化背景
  59. ^ Allan (2011),第3–5頁.
  60. ^ Allan (2012),第552–556頁.
  61. ^ 桓谭《新论》记今文家小夏侯学派的秦恭解说“曰若稽古”四字至三万言,“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誼,至十余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批評這些博士:“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62. ^ 韓愈:〈進學解〉
  63. ^ 司馬遷. 五帝本紀. 史記. [-61]. 
  64. ^ 揚雄:《法言·問神》
  65. ^ 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诗》、《书》为人人诵读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66. ^ 《孟子·尽心下》
  67. ^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2157-216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68. ^ 參見何晉編著:《新編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5頁、劉彥伯注。

参考资料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尚書 (四部叢刊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書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移書讓太常博士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記/卷121》,出自司馬遷史記

外部連結

[编辑]